想起了《三垂冈》
2022-11-22 19:39:46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毛主席在飞机上(侯波摄)

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961年毛主席在江西。


在《毛泽东年谱》1964年12月29日这一天,有这样一则记载:

12 月 29 日 写信给田家英:“近读《五代史》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,记起了年轻时曾读过一首咏史诗,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。请你一查,告我为盼!”毛泽东根据自己的记忆,笔录了《三垂冈》〔《三垂冈》诗为清代诗人严遂成所作。〕诗如下:“英雄立马起沙陀,奈此朱梁跋扈何。只手难扶唐社稷,连城犹拥晋山河。风云帐下奇儿在,鼓角灯前老泪多。萧瑟三垂冈下路,至今人唱百年歌。”(《毛泽东年谱(1949—1976)》卷五;第458—459页;中央文献出版社;2013年12月)

毛主席在这首亲自手书的《三垂冈》诗之后,又特别加上了一句话——“诗歌颂李克用父子”。

很显然,主席是在读《五代史》后唐庄宗李存勖传记时,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曾经背诵下来的一首古诗——《三垂冈》。虽然主席一时“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”的这首七律,但是,这首七律所记载的历史,主席是十分清楚的。

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落幕之后,华夏大地,又进入了一个新的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的“历史周期律”。虽说这个周期律很短暂——不过五六十多年春秋,但是,也算是一个“大动荡,大分化,大改组”的历史时期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局势,被人们称为大动荡、大分化、大改组的时期。记得当时有一部传抄甚广,抑或说是传遍全球的手抄油印本《毛主席诗词讲解》。其中就有一首《七绝·为大动荡,大分化,大改组题》的诗:“云崖雾霭出英豪,激荡磅礴腾九霄。千钧霹雳轰河汉,万里风焰照天烧。”后来,这首诗又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伪作。但时至今日,该诗又在《毛主席诗词全集》150首中出现,见之于“北京毛主席纪念馆网”。】。后世史学家将这个历史时期,称之为“五代十国”【五代: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。十国:吴、吴越、前蜀、后蜀、闽、楚、南唐、南汉、南平、北汉。】。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,李克用父子的后唐,风卷残云似的消灭了朱梁政权的这段历史,尤其为毛主席所关注,所青睐。

毛主席之所以看重这段历史,大概与这一时期的几个主要人物,以及历史事件,不无关系。一个是晋王李克用,一个是李克用的儿子——后唐庄宗李存勖,而李克用与李存勖,恰恰又是一对令后世史学家瞩目的英雄父子;另一个就是篡夺李唐王朝政权,变大唐王朝为朱梁政权的后梁太祖朱温。这个历史事件,就是发生在潞城的三垂冈战役——即后唐灭朱梁的一场决定性战役。

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“八·七”会议——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(沈尧伊·油画)

先说一说后梁的无赖皇帝朱温。

主席读《旧五代史》朱温本纪时,有如是批注——

唐宗失计平蔡州【蔡州本属唐朝,平蔡后,落入朱温手中,朱温又因此加封,参预朝政。】。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第253页)

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,而狡猾过之。(《批语集》第254页)

正是因为如此,朱温在劫持唐昭宗李晔于洛阳之后,也是如法炮制曹操的老手段——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其后不久,唐昭宗李晔,便死在了朱温的手上。随后,继位不久的唐哀帝李柷,在朱温的威逼之下,不得不禅位于朱温。但是,禅位后的唐哀帝李柷,也还是没能逃脱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的命运,最终,李柷的命运,还是与乃父李晔一样,也死在了朱温的手里。

接连弑杀两位大唐王朝皇帝的无赖朱温,虽说是以荒淫无道、滥杀无辜、鱼肉百姓的无赖子之身,篡夺了大唐王朝皇位,坐上了朱梁政权的龙椅。但是,这龙椅却也没能坐上几天,就被他的亲生忤逆之子朱友珪取了首级,丢了性命。对此,《旧五代史》朱温本纪七,引《通鉴》如下——

帝(朱温)惊起,问:“反者为谁?”友珪曰:“非他人也。”帝曰:“我固疑此贼,恨不早杀之。汝悖逆如此,天地岂容汝乎!”友珪曰:“老贼万段!”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,刃出于背。友珪自以败毡裹之,瘗于寝殿,秘不发丧。遣供奉官丁昭溥驰诣东都,命均王友贞杀友文。己卯,矫诏称:“博王友文谋逆,遣兵突入殿中,赖郢王友珮忠孝,将兵诛之,保全朕躬。然疾因震惊,弥致危殆,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。”韩勍为友珪谋,多出府库金帛,赐诸军及百官以取悦。辛巳,丁昭溥还,闻友文已死,乃发丧,宣遗制,友珪即皇帝位。

历史作家蔡东藩,在《五代史演义》第八回:“父子聚麀惨遭剸【tuán 割断,截断:“末不锐则不入,刃不薄则不剸。”】刃 君臣讨逆谋定锄凶”,以诗代文,为无赖皇帝朱温,及其其忤逆之子的淫行,作画像如下——

多行不义必遭殃,稽古无如鉴后梁。【稽古:考察古事。】

乃父淫凶子更恶,屠肠截脰有谁伤?【屠肠截脰:剖腹出肠,砍断脖颈。】

且为第八回作结论如是道:

淫恶如朱温,宜有剸刃之祸,但为其子友珪所弑,岂彼苍【彼苍:天的代称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。”孔颖达 疏:“彼苍苍者,是在上之天。”】故演奇剧,特假手友珪,以示恶报之巧乎!温为臣弑君,友珪为子弑父,有是父乃有是子,果报固不爽也。……老氏谓天地不仁,夫岂其然!

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长征中的毛主席——而今迈步从头越。(沈尧伊·油画)

毛主席在翻阅《旧五代史》(唐书·武皇本纪)时,从李克用两次转危为安、转守为攻的战例中,总结出胜利往往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。

于是,毛主席对李克用率晋军两次击败朱温的汴军合围晋阳,作如是批注——

沙坨最危急之秋,亦即转守为攻之会。事态每每如此,不可不察也。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第257页)

【李克用的晋阳保卫战】

出身沙陀族的李克用,15岁时便随父征战,冲锋陷阵,骁勇无比,能一箭射下双雕,故沙陀军中称他为“飞虎子”,又因其一目失明,唐人称为“独眼龙”。李克用长大后,被李唐王朝任命为云中守捉使。唐僖宗中和三年(883年),28岁的李克用因攻破长安有功,被李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。

中和四年(884年),李克用征讨黄巢,路过汴州(今河南开封)时,宣武节度使朱温,认定李克用是对他威胁最大的强藩,便邀请李克用进城,设宴款待,把李克用及其随从灌得大醉。当晚,朱温派兵围攻、并放火焚烧李克用下榻的上源驿。李克用的监军陈景思、大将史敬思,以及几百名随从,全被朱温杀死;只有李克用与几名随,从苦战中突围出来。从此,李克用与朱温势同水火,势不两立。然而,由于李克用自恃强盛,驭军无方,又多采取四面出击的战略。因为树敌过多,终李克用之世,李克用的晋军与朱温的汴军交战,往往是胜少败多。

唐昭宗天复元年(901年)正月,朱温在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后,便开始大举进攻河东。这年正月,朱温派大将张存敬率军首先攻陷了晋州(今山西临汾)和绛州(今山西新绛),接着又进攻河中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张存敬在绛州屯兵两万,以阻击李克用救援河中。河中节度使王珂的妻子邠国夫人,是李克用的爱女,见形势危急,便与王珂连连向李克用告急。李克用无可奈何地给爱女复信:“贼阻道路,众寡不敌,救尔即与尔两亡,可与王郎弃城归朝。”无奈之下,王珂与妻子邠国夫人只好投降了朱温。

河中失守,隔断了李克用与朝廷的联系,也使李克用丧失了这一战略要地。薛居正对此评论道:“说:李克用“天子(唐昭宗李晔)以汴帅(汴州大帅朱温)兼镇河中。武皇(李克用)自是不复能援京师,霸业由是中否。”(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武皇纪下》)

四月,朱温调集汴军、魏博军、定州军等各路人马,合围晋阳(今山西太原)。晋军屡战屡败,晋将李瑭、李审建、孟迁、张鄂等先后投降朱温,晋阳人心大乱。当时,由于阴雨连绵,道路泥泞,朱温运输不济,士卒又多闹腹泻,疟疾流行,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,因而李克用得以保住了晋阳,并不失时机地派出大将李嗣昭、李嗣源在每天晚上率军偷袭汴军营垒。朱温无法继续攻城,只好于五月退兵。李克用派大将周德威、李嗣昭率领五千骑兵随后掩击,重创汴军大将氏叔琮所部,杀死汴军万余人。

次年一月,朱温再次亲率大军进攻晋阳。三月,汴军大将氏叔琮重创晋军名将周德威,乘胜围攻晋阳城。李克用此时几乎丧失了固守晋阳的信心。他见汴军攻城日急,便打算放弃晋阳,逃往云州。但当他召见李嗣昭、周德威、李存信等人宣布这一计划时,却遭到了李嗣昭等人的激烈反对。李克用被迫取消了这个计划。几天后,原被打散的将士陆续回到了晋阳城,增强了晋军的防守力量。晋阳得以转危为安。李克用还是采用老办法,派遣李嗣昭、李嗣源乘夜出城袭击汴军,最终将汴军迫退。汴军大将朱友宁在撤退途中遭到晋军的掩杀,受到重创。晋军乘胜收复了慈、隰、汾三州。

唐哀帝天祐四年(907年),朱温篡夺大唐王朝皇权,建立了朱梁政权。第二年,李克用因心情郁网,头长恶疮而死。尽管李克用最终也未能扭转敌强我弱的局面,但因他能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顽强苦战,从而保全了晋军的实力。李克用死后,长子李存勖继位,经二十余年的苦战,最终攻灭了朱梁,建立了后唐。李克用尽管生前没有称帝,但在后唐建立后,因有早年的创建之功,而被尊为太祖武皇帝。而李克用的两次晋阳保卫战,都是在存亡危机之时,取得的以少胜多战役。因此深为毛主席所看重。

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战略家,从井冈山的工农红军,到延安的八路军新四军,从延安的八路军新四军,到西柏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…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,主席所领导的人民军队,无一不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,依靠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,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。有着丰富革命斗争实践的毛主席,对李克用的晋阳保卫战如此看重,是可想而知的。

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长征中的毛主席——革命理想高于天。(沈尧伊·油画)

毛主席不仅看重李克用和他的晋阳保卫战,而且更看重李存勖和他的灭梁战争。毛主席在阅读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之“后唐灭梁”一节时,有如是几条批注——

唐延孝之谋,李存勖之断,郭崇韬之助,此三人者,可谓识时务之俊杰。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第308页)

已成摧枯之势,犹献退兵之谋,世局往往有如此者。此时审计独断,往往成功。(第309页)

生子当如李亚子〔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。〕。(第310页)

【后唐灭梁之战】

大唐王朝的最后一年,即唐哀帝天祐四年(907年),朱温取代唐哀帝,自称皇帝,改国号为梁,史称后梁。此时,晋王李克用父子仍然使用大唐王朝的天祐年号,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霸。次年(908年),晋王李克用病死,儿子李存勖即晋王位。

据说,李克用在临终之时,留下“三大遗恨”交给了长子李存勖。北宋官僚王禹偁,在他的《五代史阙文》一书中,对此有如是记载——

世传武皇【即晋王李克用。天祐二十年(923年),李存勖称帝,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,国号仍沿用唐帝国年号,又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,与唐高祖、唐太宗、唐懿宗、唐昭宗并列为七庙,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,史家称之为后唐。】临薨【终于晋王,不登尊位,故不言崩】,以三矢付庄宗曰:“一矢讨刘仁恭,汝不先下幽州,河南未可图也。一矢击契丹,且曰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,结为兄弟,誓复唐家社稷,今背约附贼,汝必伐之。一矢灭朱温。汝能成吾志,死无恨矣。”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,及讨刘仁恭,命幕吏以少牢告庙,请一矢,盛以锦囊,使亲将负之,以为前驱。凯还之日,随俘馘纳矢于太庙。伐契丹,灭朱氏,亦如之。又武皇眇一目,世谓之“独眼龙”。性喜杀,左右小有过失,必寘于死。初讳眇,人无敢犯者。尝令写真,画工即为捻箭之状,微瞑一目。图成而进,武皇大悦,赐与甚厚。

唐天祐二十年(923年)四月,晋王李存勖在将佐僚属们的拥戴下,于魏州(今河北省大名县)称帝,改元同光;其国号,仍然沿用李唐王朝的国号。后世史学家,为了将陇西李氏的大唐王朝政权,与李存勖的唐政权加以区别,故称其为后唐。

后唐同光元年(923年)十月,后唐庄宗李存勖,接受了朱梁降将康延孝、后唐谋臣郭崇韬的建议,拒绝与后梁议和,以及划黄河为界的主张,决定乘虚袭击汴州,实现其斩首行动。为了斩首行动的成功,后唐庄宗李存勖破釜沉舟,把自己的魏国夫人刘氏、皇子李继岌送回兴唐府【李唐王朝天祐元年(904年),唐昭宗被朱温胁迫至东都洛阳,改陕州为兴唐府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。天祐四年(907年),朱梁篡唐后,兴唐府再改为陕州。后唐同光元年(923年),李存勖在魏州(今河北省大名县)即位,改魏州为兴唐府。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后,改兴唐府为广晋府。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后,改广晋府为大名府。】,并与其诀别道:“事之成败,在此一决;若其不济,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。”(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卷四十《后唐灭梁》)

同光元年(923年)十月初二,李存勖亲率大军由杨刘渡河,次日进抵郓州。以部将李嗣源为前锋,当夜越过汶水,次日晨与后梁大将王彦章相遇,一战而胜,并克中都(今山东汶上),擒王彦章。李存勖又采纳李嗣源关于兵贵神速、急趋汴州的建议,命其率前军当夜出发,自己则率大军随后跟进。初七,进抵曹州(今山东曹县西北),梁守将不战而降,朱梁末帝朱友贞,见援兵无望而自杀。初九,后唐大军兵至汴梁,朱梁开封府尹王瓒,亲自开门出降。十二日,朱梁大将段凝,亲率朱梁大军五万人,到封丘城下请降。至此,后唐灭梁的最后一战——斩首行动闪击战,最终取得了成功。

由此,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前半截子英雄路,走到这一程算是全部走完了。再继续走下去,就是后半截子末路英雄的尾声了。

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、史学家薛居正,在其所著《旧五代史》中,为李存勖这位“半截子英雄”作结道:

史臣曰:庄宗以雄图而起河、汾,以力战而平汴、洛,家仇既雪,国祚中兴,虽少康之嗣夏配天,光武之膺图受命,亦无以加也。然得之孔劳,失之何速?岂不以骄于骤胜,逸于居安,忘栉沐之艰难,徇色禽之荒乐。外则伶人乱政,内则牝鸡司晨。靳吝货财,激六师之愤怨;征搜舆赋,竭万姓之脂膏。大臣无罪以获诛,众口吞声而避祸。夫有一于此,未或不亡,矧咸有之,不亡何待!静而思之,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。(《旧五代史》卷三十四《唐书·庄宗纪八》)

【译文——史臣曰:庄宗凭借雄才大略在黄河与汾河一带兴起,通过力战平定汴州与洛阳一带,家仇得报,国家中兴,就是少康挽救夏朝,与天相配,光武帝肩负复兴汉朝的历史使命,也不能超过他。但是,天下得来不易,历经艰辛万苦,一旦失去,又是多么迅速!这难道不是因为骤然取胜而骄傲自大,贪图安逸,忘掉了创业的艰难,沉湎于声色犬马的享乐。朝廷有伶人败乱政治,宫内由女宠当权。吝啬钱财,激怒六军壮士;横征暴敛,刮尽民脂民膏。大臣无辜被杀,众人缄默避祸。只要有其中一条弊端,国家很少有不灭亡的,何况条条尽有,不亡国还有什么下场!仔细思量,庄宗的一生,可谓是千秋万代为政者明明白白的前车之鉴。】

5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长征中的毛主席——强渡大渡河。(沈尧伊·油画)

熟读中国历史的毛主席,对后唐庄宗李存勖这位打江山、坐江山的半截子英雄史,了如指掌,所以,毛主席在有关五代史的阅读批注中,充分肯定的正是李存勖前半截子打江山的英雄史。

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卷第四十《后唐灭梁》如下几段,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——

【后唐庄宗同光元年(923年)八月】庚寅(十九日),帝引兵屯朝城【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】。戊戌(二十七日),康延孝【康延孝(?—926年),代北(今山西代县)人,粟特族。五代时期将领。骁勇善战,初为太原兵卒,跟随晋王李克用。因罪逃入后梁,累迁将校,颇有战功。同光元年(923年),率部投奔后唐,贡献平梁之策,赐名李绍琛,迁保义军节度使。】帅百余骑来奔,帝【后唐庄宗李存勖】解所御锦袍、玉带赐之,以为南面招讨都指挥使,领博州刺史。帝屏人问延孝以梁事,对曰:“梁朝地不为狭,兵不为少,然迹其行事,终必败亡。何则?主既暗懦,赵、张兄弟擅权,内结宫掖,外纳货赂,官之高下,惟视赂之多少,不择才德,不校勋劳。段凝【后梁将领。】智勇俱无,一旦居王彦章【后梁将领。】、霍彦威【后梁将领。】之右,自将兵以来,专率敛行伍以奉权贵。梁主每出一军,不能专任将帅,常以近臣监之,进止可否,动为所制。近又闻欲数道出兵,令董璋【后梁将领。】引陕、虢、泽、潞之兵自石会关趣太原,霍彦威以汝、洛之兵自相、卫、邢、洺寇镇、定,王彦章、张汉杰【后梁将领。】以禁军攻郓州【今山东省东平县。】,段凝、杜晏球【后梁将领。】以大军当陛下,决以十月大举。臣窃观梁兵聚则不少,分则不多。愿陛下养勇蓄力,以待其分兵。帅精骑五千自郓州直抵大梁,擒其伪主,旬月之间,天下定矣。”帝大悦。
九月,帝在朝城。梁段凝进至临河之南,澶西、相南日有寇掠。自德胜失利以来,丧刍粮数百万。租庸副使孔谦
【后唐大臣,善于聚敛钱财。】暴敛以供军,民多流亡,租税益少,仓廪之积,不支半岁。泽、潞未下,卢文进、王郁引契丹屡过瀛、涿之南。传闻俟草枯冰合,深入为寇。又闻梁人欲大举,数道入寇。帝深以为忧,召诸将会议。宣徽使李绍宏等皆以为“郓州城门之外,皆为寇境,孤远难守,有之不如无之,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,与之约和,以河为境,休兵息民,俟财力稍集,更图后举。”帝不悦曰:“如此,吾无葬地矣。”乃罢诸将,独召郭崇韬【郭崇韬(约865—926年),字安时,代州雁门(今山西代县)人。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、名将、军事家、战略家。】问之,对曰:“陛下不栉沐,不解甲,十五余年,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。今已正尊号,河北士庶日望升平。始得郓州尺寸之地,不能守而弃之,安能尽有中原乎?臣恐将士解体,将来食尽众散,虽画河为境,谁为陛下守之?臣尝细询康延孝以河南之事,度己料彼,日夜思之,成败之机,决在今岁。梁今悉以精兵授段凝,据我南鄙,又决河自固,谓我猝不能渡,恃此不复为备。使王彦章侵逼郓州,其意冀有奸人动摇,变生于内耳。段凝本非将材,不能临机决策,无足可畏。降者皆言大梁无兵,陛下若留兵守魏,固保杨刘【杨刘镇,故址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北杨柳村。】,自以精兵与郓州合势,长驱入汴,彼城中既空虚,必望风自溃,苟伪主授首,则诸将自降矣。不然,今秋谷不登,军粮将尽,若非陛下决志,大功何由可成!谚曰:‘当道筑室,三年不成。’帝王应运,必有天命,在陛下勿疑耳。”帝曰“此正合朕志。丈夫得则为王,失则为虏,吾行决矣。”司天奏:“今岁天道不利,深入必无功。”帝不听。
【后唐庄宗同光元年(923年),九月,】
王彦章引兵逾汶水,将攻郓州,李嗣源遣李从珂将骑兵逆战,败其前锋于递坊镇……戊辰(二十七日),捷奏至朝城,帝【后唐庄宗李存勖】大喜,谓郭崇韬曰:“郓州告捷,足壮吾气。”己巳(二十八日),命将士悉遣其家属归兴唐。
冬十月,帝遣魏国夫人刘氏、皇子李继岌归兴唐,与之诀曰:“事之成败,在此一决;若其不济,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。”……壬申(初二),帝以大军自杨刘济河,癸酉(初三),至郓州。中夜,进军逾汶,以李嗣源为前锋,甲戌(初四)旦,遇梁兵,一战败之,追至中都,围其城。城无守备,少顷,梁兵溃围出,追击,破之。王彦章以数十骑走,龙武大将军李绍奇【后唐将领。】单骑追之,识其声,曰:“王铁枪也!”拔稍刺之,彦章重伤,马踬,遂擒之,并擒都监张汉杰、曹州刺史李知节、裨将赵廷隐、刘嗣彬等二百余人,斩首数千级。
彦章尝谓人曰:“李亚子斗鸡小儿,何足畏!”至是,帝谓彦章曰:“尔常谓我小儿,今日服未?”又问:“尔名善将,何不守兖州?中都无壁垒,何以自固?”彦章对曰:“天命已去,无足言者。”……于是诸将贺,帝举酒属李嗣源曰:“今日之功,公与崇韬之力也。向从绍宏辈语,大事去矣。”帝又谓诸将曰:“向患惟王彦章,今已就擒,是天意灭梁也。段凝犹在河上,进退之计,宜何向而可?”……康延孝固请亟取大梁。李嗣源:“兵贵神速。今彦章就擒,段凝必未之知。就使有人走告,疑信之间,尚须三日。设若知吾所向,即发救兵,直路则阻决河,须自白马南渡,数万之众,舟楫亦难猝办。此去大梁至近,前无山险,方陈横行,昼夜兼程,信宿可至。段凝未离河上,友贞已为吾擒矣。延孝之言是也,请陛下以大军徐进,臣愿以于骑前驱。”帝从之。令下,诸军皆踊跃愿行。是夕,嗣源帅前军倍道趣大梁。

正是上面这几段的记载,引发了毛主席的慨叹,于是便有了第四节中提到的几条批语。

6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长征中的毛主席——四渡赤水出奇兵。(沈尧伊·油画)

我们还是回到文章开始时,毛主席要秘书田家英同志帮助查找《三垂冈》一诗的作者。田家英同志见到主席的信后,立即请人到北京图书馆查找,最终找到了《三垂冈》这首诗的出处。

今天,我们大家都知道了,《三垂冈》这首诗的作者,是清代诗人严遂成【严遂成(1694-?),约清高宗乾隆初(1736年前后)在世,字崧占(一作崧瞻),号海珊,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雍正二年(1724)进士,官山西临县知县。乾隆元年(1736)举“博学鸿词”,值丁忧归。后补直隶阜城知县。迁云南嵩明州知府,创办凤山书院。后起历雄州知州,因事罢。在官尽职,所至有声。复以知县就补云南,卒官。严遂成工诗,曾携诗稿请教厉鹗,未见嘉许,此后更为发愤,终于有成。遂成天才骏发,为诗兼雄奇绮丽之长,工于咏物,读史诗尤隽。尝自负为咏古第一。论者谓朱彝尊、查慎行后能自成一家。与厉鹗、钱载、王又曾、袁牧、吴锡麟并列,称为“浙西六家”。有《海珊诗钞》传世。】。严遂成的《三垂冈》,是一首七言律诗,其诗原文如下:

英雄立马起沙陀,奈此朱梁跋扈何。

只手难扶唐社稷,连城犹拥晋山河。

风云帐下奇儿在,鼓角灯前老泪多。

萧瑟三垂冈下路,至今人唱《百年歌》。

【注释】
(1)三垂冈:位于今长治市(五代潞州)北约15里,为由数个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土石山冈相连而成,一字排开,绵延十余里,清《潞安府志》记载:三垂山,高三百五十二丈,袤九里,周二十八里,即后唐庄宗伏兵破夹寨围处。是长治往北的一道险峻的天然屏障。
(2)英雄:指晋王李克用父子俩。沙陀:古代部族名。西突厥别部,即沙陀突厥。唐贞观间居金莎山(今尼赤金山 )之南, 蒲类海(今新疆巴里坤湖 )之东。其境内有大碛(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),因以为名。 五代李克用、石敬瑭、刘知远等均为沙陀人。唐元稹《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》之二:“始服沙陀虏,方吞逻逤戎。”《新唐书·沙陀传》:“沙陀,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。”
(3)朱梁:朱,即指篡唐帝国政权的朱温父子;梁,即指朱温篡唐后建立的后梁政权。故而,五代后梁又称朱梁。 宋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三:“朱梁开平三年大明节,百官始行香祝寿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二:“海珊(严遂成号为海珊)自负咏古为第一,余读之果然。《三垂冈》云:‘英雄立马起沙陀,奈此朱梁跋扈何!’”跋扈:骄横,强暴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室罗伐悉底国》:“横行邑里,跋扈城国。”
(4)只手:喻指一人之力。清孔尚仁《桃花扇·草檄》:“剩俺单身只手,怎去恢复中原。”西晋傅敷《夜吟寄钝剑》:“风云只手开天地,道义双肩并古今。”唐社稷:李唐王朝的江山。社稷,古代帝王、诸侯祭祀的土神和谷神。社为土神;稷为谷神。亦用为国家的代称。
(5)连城:指毗邻的诸城。《史记·主父列传》:“今诸侯或连城数十,地方千里,缓则骄奢易为淫乱,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。”晋山河:李克用父子建立的晋王政权。山河,亦指江山、国家。
(6)风云:风和云。古军阵名有“风”“云”等,后即以“风云”泛称军阵。帐下:营帐中。奇儿:指李存勖。
(7)鼓角:战鼓和号角,两种乐器。军队亦用以报时、警众或发出号令。灯前:孤灯之下。唐韦庄《含山店梦觉作》:“曾为流离惯别家,等闲挥袂客天涯。灯前一觉江南梦,惆怅起来山月斜。”老泪多:老年多泪。白居易《题故元少尹集后二首》之一:“黄壤讵知我?白头徒忆君。唯将老年泪,一洒故人文。”
(8)萧瑟: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。凋零;冷落;凄凉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悲哉!秋之为气也。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。”
(9)百年歌:乐府的一种。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所创,记述从十岁到百岁的人生百态。《新五代史·唐庄宗纪下》:“(李)存勖,克用长子也。初,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,还军上党,置酒三垂岗,伶人奏《百年歌》,至于衰老之际,声甚悲,坐上皆悽怆。时存勖在侧,方五岁,克用慨然捋须,指而笑曰:“吾行老矣,此奇儿也,后二十年,其能代我战于此乎!”存勖年十一,从克用破王行瑜,遣献捷于京师,昭宗异其状貌,赐以鸂鶒卮、翡翠盘,而抚其背曰:“儿有奇表,后当富贵,无忘予家。”及长,善骑射,胆勇过人,稍习《春秋》,通大义,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。”

主席当时是因为“读《五代史》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”,而想起了清代诗人严遂成的这首《三垂冈》诗,并且亲自手书了严遂成的《三垂冈》诗。由此可知,唐末五代史上发生的这场战役,给熟读二十四史和《资治通鉴》,以及诸代记事本末和《通鉴纪事本末》的毛主席,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!

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长征中的毛主席——走出雪山草地。(沈尧伊·油画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长征中的毛主席——长征是宣言书、宣传队、播种机。(沈尧伊·画作)
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,出任过《解放军报》总编辑的杨子才同志,曾经撰文谈及过毛主席的手书《三垂冈》,见之于《人民日报》2001年12月27日12版。或可见过毛主席手书《三垂冈》真迹的杨子才同志,对此有感而发:

去山西省长治市,于当地文史资料中见到毛泽东手书《三垂冈》。整幅书法大气磅礴,笔墨雄健,挥洒自如,灵动秀美。毛泽东后期书法的诸多优长,尽在其中。窃以为,毛泽东所以把清人严遂成的《三垂冈》诗写成一幅如此精美的书法作品,乃是因为其中有三奇。

杨子才同志的“三奇”之说,即指奇山、奇战、奇诗。

所谓“奇山”,是说位于今天山西省长治市北郊外的“三垂冈是座奇山,在中国历史上大有名气”。其实杨子才同志说的这个“在中国历史上大有名气”,应该就是源自于五代时期的这场三垂冈战役。在此之前,三垂冈并非“大有名气”,那时“大有名气”的是上党郡。见之于明末清初之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——

《禹贡》冀州地。商周时为黎国,后为赤狄潞子国。晋灭之,其地入于晋。战国初为韩之别都,后属赵。秦取之置上党郡,两汉、魏、晋皆因之。后魏亦曰上党郡,后周兼置潞州。隋郡废州存,炀帝复曰上党郡。唐复曰潞州,天宝初,曰上党郡,乾元初复故,寻置昭义军节度。五代梁改匡义军,唐曰安义军,晋复曰昭义军。宋仍为潞州,亦曰上党郡昭义军,太平兴国初,改军号曰昭德。崇宁三年,升为隆德府。金复为潞州。元初亦曰隆德府,寻复为潞州,属平阳路。明初洪武二年,以州治上党县省入。九年,直隶山西布政司。嘉靖八年,升为潞安府,领县八。今仍为潞安府。(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四十二《山西四·潞安府》)

顾祖禹所言,正是长治市从上古至有清一代的地名沿革。上党古称天下之脊,战略地位极为重要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谁占据了上党、太行的地利,就可以囊括三晋,跃马幽冀,挥戈齐鲁,问鼎中原。顾祖禹引证古籍,对上党,抑或潞安府,有如是其闻的评论:

潞安府据高设险,《志》云:郡地极高,与天为党,故曰上党。为两河要会,自战国以来攻守重地也。秦人周最曰:“秦尽韩、魏上党、太原。秦地天下之半也,制齐、楚、三晋之命。”荀子曰:“韩之上地谓上党之地,方数百里而趋赵,赵不能凝也,故秦夺之。”汉初韩信收上党,乃下井陉。东汉冯衍遗上党郡守田邑书曰:“上党四塞之固,东带三关。”《汉志》:上党郡有上党、壶口、石陉三关。唐代李抱真曰:“山东有变,上党常为兵冲。”杜佑曰:“上党之地,据天下之肩脊,当河、朔之咽喉。”杜牧曰:“泽、潞肘京、洛而履河津,倚太原而跨河、朔。”语其形胜,不特甲于河东一道而已。后梁朱温围潞州,晋王李存勖曰:“上党河东藩蔽,无上党,是无河东也。”南宋王应麟曰:“上党于河北常为兵冲者,以东下壶关,则至相州,南下太行,则抵孟州也。”明初定山西,亦由泽、潞而北。上党诚自古必争之地矣。(同上。)

可见,在五代十国之前,“大有名气”的是大哉之上党郡,而非小也之三垂冈。战国时期一场非常有名的大战——秦赵长平之战,就发生在今天的长治市与晋城市之间的上党和高平一带。甚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斗争史上,也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上党战役。

事实上,五代时期的三垂冈战役,即后梁朱温父子与后唐李克用父子逐鹿中原,在潞州的反复争夺,才使并非起眼的三垂冈大放异彩。有了李存勖这场三垂冈的夹寨争夺战的胜利,才有了后来的朱梁的灭亡和后唐的胜利。从而也才有了后人的“奇战”之说。

唐昭宗天祐五年(908年)春正月,晋王李克用死,二十四岁的长子李存勖,在晋阳(今太原)继承晋王位。四月,李存勖召周德威部回晋阳。后梁朱温知道晋王大丧,以为晋军不会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,于是,晋军回晋阳,梁军亦回洛阳。

李存勖知道朱梁军队没有防备,便召集众将佐说道:“汴人闻我有丧,必谓不能兴师,朱梁以我少年嗣位,未习戎事,必有骄怠之心。若简练兵甲,倍道兼行,出其不意,以吾愤激之众,击彼骄惰之师,拉朽摧枯,未云其易,解围定霸,在此一役。”遂亲率大军,从晋阳出发,疾驰六日,至潞州北黄碾下营。

五月初一,晨雾晦暝,李存勖率亲军埋伏在三垂岗下。李存勖见三垂冈而慨叹曰:“此先王置酒处也!”次日凌晨,天复昏雾,李存勗借大雾掩护,挥师前进,直捣梁军“夹寨”。此时后梁军尚在梦中,仓促不及应战,被晋军斩首万余级,余众一路向南逃窜,投戈弃甲,填塞道路。梁军符道昭等将官三百人被俘,只有康怀英等百余骑出天井关(一名太行关)逃归。朱温在开封闻讯,惊叹道:“生子当如是。李氏不亡矣!吾家诸子乃豚犬尔!”

这是一次长途奔袭,以隐蔽奇袭取胜的战例。从此,李存勖占有上党,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,进而兵下太行,逐鹿中原。最终,李存勖的晋军,消灭朱梁,真正建立了国土面积最大的后唐政权。作为伟大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史学家和诗词大家、书法大家的人民领袖毛主席,对李存勖及其亲自指挥的这场三垂冈战役,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

所谓“奇诗”,说的就是清朝诗人严遂成的这首七律《三垂冈》。从毛主席亲自手书严遂成的《三垂冈》一诗,可知,作为征战大半生,实战经验丰富的军事家,毛主席不仅对李存勖亲自指挥的三垂冈战役,给予了极高的评价;作为诗词大家和书法大家的毛主席,对严遂成的这首《三垂冈》诗,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

《三垂冈》这首诗,不仅以战争为题材,而且写了父子两代英雄。唐末天下大乱,群雄逐鹿,李克用从代北沙陀少数民族中崛起,一生征伐,创立了“连城犹拥晋山河”的基业。在李克用身后,李存勖父死子继,又是一生征战,消灭朱梁政权,统一中原,建立了后唐。

自五代迄今,史学家一向把李克用、李存勖,视为一对父子英雄。而严遂成的这首《三垂冈》诗,正是以李克用父子的史实为蓝本,以诗人的笔触,成就了史家的绝唱。

前人称严遂成“长于咏古,人以诗史目之”,“格高调响,逼近唐音”;今又有当代著名文人赞其为“奇诗”;观此《三垂冈》史诗,实不为妄言虚说。可以预见,严遂成的《三垂冈》一诗,经由古今前所未有的伟大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史学家和诗词大家、书法大家,给予热情激赏,且手书流传于后世,必将在中国大地,乃至世界上更加异彩纷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毛主席在延安——写作《论持久战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毛主席手书——严遂成《三垂冈》(1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毛主席手书——严遂成《三垂冈》(2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毛主席手书——严遂成《三垂冈》(3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毛主席在手书古诗词。(吕厚民·摄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毛主席的读书生活。

(田澍·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)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